两年前,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场馆“鸟巢”、“水立方”带给人们的是前所未有的感受:无比惊喜的、无法形容的、久久挥之不去的震撼。两年后,奥运的记忆慢慢淡去时,如何延续奥运场馆的辉煌,将这块奥运财富变为宝藏而非包袱,是有关各方一直在破解中的难题。
创奥运场馆运营奇迹
“目前,‘鸟巢’、‘水立方’的财务状况基本良好,希望能继续保持下去。”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爱庆给出了这样一组数字:从开放到7月底,“鸟巢”已经接待游客1300万人次,实现运营收入5.5亿元;“水立方”从开放到改造工程开工的一年时间内,累计接待游客450万人次,实现综合运营收入1.5亿元。
应该说,“鸟巢”与“水立方”创造了奥运场馆运营的奇迹。据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林显鹏统计,“鸟巢”是自1972年以来,头一个在奥运会结束当年便实现盈利的奥运场馆。
不过,李爱庆在欣慰的同时,还在连连说:“很难,很难。”他也担忧地表示,门票收入占综合收入的70%至90%,收入结构很有风险。必须进一步挖掘旅游内涵,开发大型文体活动,实现经营多样化。
场馆经营更需多元化
记者了解到,奥运场馆的特殊优势是人口众多所带来的旅游门票效应。李爱庆说,中国的特点是人口众多,所以“鸟巢”和“水立方”目前单靠旅游收入便收支基本平衡。但参观门票收入占比过高,收入结构存在风险。所以,在继续打造奥运场馆精品旅游项目的同时,要不断丰富“鸟巢”、“水立方”的体育文化内涵,要全方位实现多元化经营。其中,“鸟巢”冰雪节和“水立方”的嬉水乐园是好的尝试。
目前,“水立方”已经基本完成赛后改造,初步实现多元化经营。而“鸟巢”则在走边开放边改造、逐步完善功能、循序渐进地实现多元化经营之路。刚刚成功举办的新疆阿迪力“鸟巢”走钢丝表演和高空生存,正在进行的迁移主火炬,筹备深入开发的“鸟巢”钢结构建筑艺术游、“水立方”建筑探秘游等一系列地活动,都将极大地丰富了游客们的奥运体验。
李爱庆透露,明年上半年,3万平方米的奥运博物馆还将落户“鸟巢”。同时,“鸟巢”超过8万平方米的区域,将用于奥运特色餐厅、纪念品零售以及包厢、宾馆、会议会展等多种服务功能开发,改造工作正在按计划逐步推进。
在场馆赛后利用破题过程中,李爱庆的短期目标是逐渐降低旅游参观收入在综合收入中的比重。比如今年“水立方”的非旅游参观收入升至4成,未来逐渐超过一半,实现全面盈利。
大型活动盈亏关乎命运
虽然奥运会后,“鸟巢”先后举办了意大利超级杯足球赛、世界车王争霸赛以及大型景观歌剧《图兰朵》等赛事和演出活动,“水立方”也举办过大大小小150多场活动。但是开发大型持续性的赛事却是困难重重。
欧洲的足球五大联赛、美国的NBA,都使得一大批体育场馆不会亏损经营而且大多有盈余。但李爱庆认为,国内体育市场足球、篮球等大型竞赛项目商业化价值低,中国的优势项目又都不适宜在大型场馆进行,而且票房偏低,难以持续性开展大型比赛。因此这就造成了国内大型高端体育赛事资源相对匮乏。此外,电视台垄断权造成赛事举办方不仅享受不到电视转播权收入,还需要支付电视频道费用,挫伤了赛事举办积极性。缺少持续重量级赛事,场馆经营必须另辟蹊径。
谈到北京的奥运场馆赛后利用效果,国际奥委会市场开发委员会主席海伯格严肃地说:“场馆的潜力还没有被完全发掘,比赛数量不够多,内容还不够丰富。”
“中国式”运营有优势
不过,“鸟巢”、“水立方”的“中国式”运营也有巨大优势。去年8月,北京市政府调整了“鸟巢”的运营管理模式,对国家体育场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从原特许运营方中信联合体手中接过运营权。有了政府的参与,场馆运营方的压力有所减轻。
为了让场馆走上更健康的生存道路,李爱庆说需要出台更多优惠政策。他希望政府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体育场,支持场馆运营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减免场馆营业税、所得税等,给予其他体育文化公益性设施企业同样的优惠政策。为了降低举办赛事活动的成本,他期望政府能给予大型体育文化项目一些补贴,并且降低大型活动的安保成本。
文章转载请注明转自《钢结构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