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他们大学毕业之后就开始四处寻找工作;他们也像农民工一样逢年过节排队买票挤车回家;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他们的工资待遇却还不如他们的父辈....对这样一个近几年涌现的年轻人群体,我们称之为“大学生农民工”。
现如今,大学生农民工却陷入了这样的尴尬境地:“城里人在城市有背景,我们在城市里只有背影!我们像上千颗沙粒,渗透在农民工聚居区,渐渐地和农民工融为一体。仅从外表,难以分辨。”
新群体:论知识是大学生,讲身份是农民工
他们是有学历有知识的大学生
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他们有大专以上学历,同时他们也拥有农村户籍、农村土地,过着城乡两栖的生活。他们岗位不稳定、 领取微薄的薪水,他们“漂”在一个个更需要体力的工作中,渐渐淡忘了所学专业知识。他们带着厚实的梦想,他们离 开农村进入大学,毕业后发现,自己走出了校门却走不进城市。
他们是身份明显的农民工
在大多数人看来,大学生农民工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大学扩招之后,大学生从“天之骄子”和社会精英变 为普通劳动者,社会称他们为“收费精英化,就业普通化”。而在这一过程中,更让社会困惑、让大学生农民工感到不 公的是,现在除名校研究生和博士生外,大学生就业存在着身份决定命运的现象,农村身份决定了这些年轻人在城市的农民工身份 。
很傻很天真:梦想在城市能扎根发芽
大学生农民工在国外的状态
在西方发达国家,高学历等于高收入早已不是什么铁律。有统计显示,美国《财富》杂志所列前400个大富翁当中,有15%的人 没有大学文凭。如果选读的专业与市场需求不符,大学生的收入远不如高中甚至初中生。而且,美国未来若干年内,70%新增加的 就业机会,根本不需要大学文凭。像销售员、机械工人、超市主管等需求量较大的岗位,大学生反倒可能“英雄无用武之地 ”。
他们的生存方式:很尴尬
大学生农民工这个新群体人数究竟有多少,至今尚没有来自劳动、农业、教育等部门的统计。大学生农民工群体过着“岗 位在城市,保障在农村”“平时在城市,过年回农村”的生活,游荡在城乡之间的生存状态,与普通农民工显现 出趋同性。每一次面对他们青春的面孔,都让人感到他们对未来充满迷茫:我们到底属于城市,还是属于农村?
他们只为在这个城市谋出路求发展
如果说老一代打工者进城是为了生存,新生代更是为了寻梦。他们和老一代一样,打工当然是为了挣钱,但挣钱不仅仅为了糊 口,而是谋求更大的发展。
老一代农民工多为卖苦力,他们干着城里人不愿干的苦脏累活,破旧的衣裳和扑鼻的汗臭遭受路人的白眼和鄙视。而新一代农民工已经跻身蓝领阶层,有的甚至位居白领。
比起老一代人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非常强烈,他们宁折不弯,当自己的权益遇到损害时,会毫不犹 豫地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
春天里:希望在持续,梦想在放飞
资源无法共享是矛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梁鸿在调查报告《中国在梁庄》中说:“大学生农民工身上反映出的问题,主要还是城乡二元结构的深重烙印。在乡村享受不到城里的资源,在城里也没有相应的资源,他们只能靠个体的力量改变命运。在城乡分割的条件下,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潜在的社会运行机制摆布着他们的命运,也让他们失去了基本的机会。这个群体的出现,是社会矛盾交织的结果,一旦这样一批掌握知识的人被生活压倒,将产生重大的社会问题。”
当前大学后“民工化”就业现象,直接反应的是目前劳动市场需求下降、供给过剩带来的就业压力,间接折射的却是人力资源总量供给矛盾、结构性矛盾及高等教育无序扩张、人才配置脱节断档等深层次矛盾实质,决非大学生人才贬值、等同于农民工那样简单。
结束语:“苟活着、失落着、坠落着;期求着、企求着、祈求着;自信着、自强着、自怜着……”让那些希望在春天里的田野上再飞一会吧!
文章转载请注明转自《钢结构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