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企业引对了!”谈起落户长兴的世界500强企业“江森自控”,长兴县委书记刘国富如是说。
2008年12月,国际金融危机寒意正浓,从美国引进的“江森自控”,在长兴经济开发区举行了开工奠基仪式,总投资近2亿美元。投产后,将为长兴蓄电池产业年新增40亿元产值、1.5亿元税收。
但这些诱人的硬指标,并不是长兴县委、县政府“三顾江森”的最大动力。“调结构要靠两手,激活民资是一手,引进外资是另一手。引进‘江森’,我们的目的是以增量带动提升存量。”长兴县县长章根明说。
的确如此,作为全球蓄电池行业的龙头,“江森”带给长兴蓄电池产业的震撼,从工地上第一根桩打下时就开始了。
日前,蒙蒙细雨中,我们来到“江森”建设工地。吴山乡党委书记钱立新指着正在进行钢结构施工的现场告诉记者,两层楼高的厂房,“桩打得像造桥一样讲究”,仅仅打桩就花了大半年时间。而如此努力打基础的收获是:再过两个月,这里将矗立起一座能抗10级地震、能防百年一遇洪水的厂房。
房子造得结实倒也罢了,最让长兴蓄电池企业暗暗叹服的,还是“江森”为了环保不惜代价的投入:仅用于环保设备的一次性投入就达到1000万美元,这笔钱足以在当地建成几个高水平的蓄电池企业。
舍得大投入,效果自然大不同。“江森”生产的汽车启动电池,属于铅酸电池,但在其占地面积达4.3万平方米的大厂房内,气压为负,空气能进不能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铅粉尘,乖乖地被9台除尘器吸回,收集起来重新利用。单除尘这一项,一年电费开支近千万元。一位本地企业家参观后感慨地说:“本以为我们环保已经做得不错,现在才发现与世界一流企业有差距。”
“江森”不仅将世界上最先进的混合动力电池生产线放在长兴,而且积极谋划在长兴设立研发机构。有了“江森”这条“鲇鱼”,长兴的蓄电池产业发展更加风生水起。面对家门口的国际一流强手,在感受到竞争压力的同时,长兴蓄电池企业创新动力也更强了,成长姿态更加积极主动。
新能源电池是全球蓄电池企业竞相研发的未来制高点。在长兴,已经有近10家企业涉足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研发。
“天能”相继与“奇瑞”等国内知名企业,以及西班牙、南非等国厂商签署了新能源电池的战略合作和销售协议;“超威”的长寿命光伏储能电池开始在厦门太阳能照明试点工程中应用;“昌盛电气”的超级电容器研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兴海能源”还与德国公司签约,在德国联合建立磷酸铁锂电池企业,成为国内首家以技术入股发达国家的锂电池企业。
一条“鲇鱼”尚且如此,如果引入一群“鲇鱼”又将如何?
“正在谈的电动汽车项目就有三个,如果最后谈下来,那长兴蓄电池的产业链又将拉长增强。”长兴外经贸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很多大企业都在上新项目,而为蓄电池产业引入更多的高精尖项目,正是长兴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
文章转载请注明转自《钢结构招聘网》